摘要: 这是一位美籍华人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写的,目前在芝加哥伊利诺斯定居。她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现在拥有美国CPA、CMA双职称。 在财务报表上,销售额与费用的差别就是利润。公司内部人不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表,因为这是为外部人而作的,侧重点在于数据的准确性,相关性,可信度。因很多条件的限制,比如一个项目花的时间太长,顾客就要报怨,如果项目的收入是固定的,太长的时间,会计事物所要亏本。还有就是公司的内部人手段很高明, 很多东西隐藏得很深,超过审计师的想像能力,有些问题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被暴露。 管理会计师作的报表有利于分析很多内部矛盾,潜在危险。内部人作的财务报表把销售和成本分类很细,公司的很多活动都反应在数据上。数据是一种衡量的标准,一段时间内,数字形成一种模式。值得肯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内行人 看一看就能明白企业究竟干得如何。 从销售的角度,销售额是各种策略计划,销售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比如策略方面就需要分析公司产什么产品,在哪个地方生产,定什么价格,产品的质量,商业环境,政治环境,顾客的年龄,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教育程度,区域,民族特征,宗教信仰,地方文化等等。 销售量不好,可能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过多的库存,供货太慢,送货晚点,订货太频繁,生产加快,质量无法保证,企业不满意的利润率,老客户不多,没计划性的停机时间,运输费用高,预测不准确,供应链管理不成功等等。销售也受诸多因素的约束,必如:生产能力,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效益不高,组织机构、销售团队的专长没得到发挥,不合格的销售团队,劳工协议,合同协议等等。 如果销售量不好,我们就得从这些方面作手, 比如问题出在哪里?市场找对了吗?价格?管理部门,质量,地理位置,产品展市对吗?顾客服务?**班子?商业环境?如果销售量很好,我们还得从一些角度来思考,比如,顾客为什么买我们的产品?应收账款的质量如何?公司削了多大的价?给了顾客多少优惠条件?这种销售量能持续多长时间? 产品的属性决定了企业有多大的价格决策权。比如垄断内产品的灵丹妙药,消费者为了救命,不惜高价购买。然而大部分产品都是正常货物,价格和市场需求量成反 比:价格越低,需求量就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少。所以价格越低,就越有竞争优势,但价格太低,就无法支付所有的费用,公司就得亏本。如果所有其它的条件平等,比如市场形像,质量,顾客服务都一样,那谁的成本越低,利润的空间就越大,或者说价格上更有优势。从某种程度上看,同样的产品,谁的成本越低,谁就是生意场上的佼佼者。 成本管理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得设立一个标准成本,因为我们可由数字来衡量成绩。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毛病,时间一长,数据就变成一种模式,告诉我们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值得我们担忧。 值得一提的是平均成本不是很好的选择,因为这可能掩盖有些问题,比如浪费,低效率。如果你永远做你所做过的,你就永远重复同样的错误,平均成本无非是对低效率的接受和奖励。要设立一个有效的标准,可与行业基准,竞争对手作比较。 原材料的利用和加工方面,供应商可能是**的渠道。他们的市场是有针对性的,所以他们更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自己的产品,而且不存在泄露机密,供应商有目的和动机帮助顾客,共同的利益会让你公司得到高质量的信息。有时,也可买竞争对手的信用报告或股票,雇用他们的员工,与他们低层人的交流,知道他们的标准和财务信息,这样对自己的竞争实力有个更好的把握, 不足的地方就可以改进,比如想把某个产品的成本降低,就知道目标是什么。 注:来源:海外桥梁的博客 文章编辑时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