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0-8011
您的位置: CMA > 新闻中心 > CMA/CFO专访 >
人物访谈:刘老师——享受CMA带来的辛苦
发布时间:2013-06-17 11:36   作者:admin
重要通知: ①2025年CMA中英文三次考试时间公布;②高顿免费代报名服务开启→ <<<2.8GCMA备考资料>>>

人物介绍:

 

刘老师

CMA,CIA,ACCA 上海交通大学会计学硕士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高顿财经**CMA签
约讲师
刘老师目前在一家注册资本达5亿美元的中美合资企业担任财务运营总监,负责监控全面预算、产品成本控制、远期项目分析、产品规划等方面工作。
特点:负责、认真、钻研、平易敬人
CMA教龄:>4年
教学口头禅:“这一点大家能认同么?”

 


 

 

来源:《管理会计师——高顿财经CMA学员通讯第二期》 作者:赛文 日期:2011-12 编辑:艾可

 


 

 

 

享受CMA带来的辛苦

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在这些年的CMA讲师经历中,我对所有加入CMA学习行列的同学做了个分类,分成4类。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几个类别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一类人,他们是极少数的,是个小众群体,这类学生他们往往都不是财务专业的,在职业发展这方面已经有了一点资历了,甚至已经是相当资深的了,他们现在碰到的问题是当他们现在想转向综合管理岗位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财务知识比较匮乏,他们基本不知道财务在做什么。所以他们在做这些比较高级的企业管理职位的时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那么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他们这类人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他们就是来听,听你们财务是怎么来考虑一件事情的,至于考不考试,他们是不太看重的,反正他们就是来听你们财务到底是怎么玩儿的。回去以后我就能用到实际中去,甚至可以有能力去challenge一些财务,获得一种逻辑思考方法。这样的学员其实并不在乎我给他们讲些理论知识,或者是教会他们做题的诀窍,他们基本不看重这些,倒反而是在讲例子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就放光了,甚至能感觉到他们的脑细胞在高速运转。比如做预算,他们关心的是这做预算的逻辑,这就可以了。关于那些理论的模型啊,计算题怎么做啊,他们都无所谓的。呵呵。这是第一种类型。


    第二类人,他们的人数也不是太多,这类人的特征是财务资历都不深。他们可能是非常相关的财务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可能是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想往财务方面转行的人。他们在学习上的鲜明特点是在听课的时候会比较累,而做题目的时候倒还可以。可能他们在课后的确会花些时间去做复习做题。但如果给他们讲到一些模型怎么去用啊,他们就很容易犯糊涂,很困惑。因为没有实际的经验,在我讲到一些操作上的例子时,他们就会觉得“为什么要这么用啊”、“这么操作真的很奇怪”。如果真的把一道考试的题目放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做得可能还会比别人快一点,解题能力强。特别是在校或者刚离开学校的大学生,这做题能力是很强的。换句话说,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还算容易,但课程中的很多操作案例,其实他们还是不怎么听得明白的,有时候甚至他们都不能明白我在说些什么。这被归类成第二种类型。


    第三类人和第四类人呢都可以归拢称为财务。但他们之间的区别是,第三类人是非常资深的财务,有些已经有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的的财务操作经验,人称“老财务”;而第四类人,他们虽然有财务背景,可能大学学的东西也十分对口于财务工作,但工作经验还处于一个积累上升的过程,比如工作了5~8年的财务或者分析类工作的人。这两类人还是要区别开来讲。


    先看第三类人,也就是我们说的资深财务。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有面广经深的财务经验。你跟他们谈工作,那绝对是头头是道,这个行业和那个行业的操作方法怎么怎么不一样咯,在工作中这些问题怎么处理哦,他们都有解决方案,而且多数时候都相当靠谱。但如果和他们讲到课程中的那些理论和模型,他们也晕。这类同学他们是希望通过CMA能让自己的工作能力更为系统化,同时也想获得证照来巩固一下自己。有时候在课上讲到一些解题思路的时候,会听到他们的质疑,比如说“实际上用这样的方式来考虑不够全面”或者“工作中这样可能会行不通”之类的。那在课后我和他们也会关于行业区别或者实际操作进行一番探讨。这第三类人的**问题可能就是考试做题。实际的工作经验能对他们的解题思路有些借鉴和参考作用,但对于一些原理性的题目,他们就容易把问题复杂化,前前后后地看就是觉得自己想得不够全面,拿不定主意。又或者在计算题中,比较容易按自己的实际操作思路去考虑,有时就会偏离了考题的目的。这是第三种类型。


    再说第四类人,前面说了,这类人的特点就是专业背景十分对口,职业发展也很在道上。出于加强自己的系统知识或者想考些国际证照有助于自己在将来的职业发展等原因,加入我们的CMA。在这类人中很多都是自己掏了钱来读书,确实也是希望通过CMA学习来让自己的能力啊、技术啊、思考啊得到提高。这第四类人是我们CMA学生中人数最多的,在班上随便抓一个,很高的概率他是属于这个类型。因为他们的目标在我们分析起来还算是明确而且切实际,他们的背景也相当有助于学习的,所以他们学起来无论是心态还是过程都会比较顺利。但这个类型的学生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时间上比较难掌握。平时工作就比较忙,不怎么离得开人,下班后还要安排时间做预习、复习,周末还不能休息要保证“出勤”,真的是非常辛苦的。这是第四种类型。


    我们把大家作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通过对自己准确的定位来找到解决学习障碍的方法。给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当然这并不仅限于学习和考试,包括为目标背后的长远发展考虑。


    第一类人,只有一句话,好好学,有时间考也考一个,毕竟大部分的学习都会有对应的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最终关卡。
    第二类人,要明确自己在经验方面的薄弱,没有什么实际的操作可以借鉴到学习考试中去,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模拟案例环境,为自己假设一些环境,借助这些模拟和假设来进行思考。同时,要多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自己没有实际经验,但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人取经来缩短差距,又比如可以参加我们高顿的CMA“主题沙龙”,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尽量不要埋头书本,想不通又问不清楚,这只会越学越苦。
    第三类人,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有经验借鉴是好事,但我们工作中有些处理方法是受到小概率事件或者不能作为通用范本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这些问题有学习价值,但对于考试而言,参考意义不大的。而和CMA考试面对面的时候,我们自然是挑选自己薄弱的地方进行强化,通过理论知识的丰富,来进一步提升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全局思考及控制能力。有时候也应该考虑就题论题。
    第四类人,可能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我在课上提到说参加我的课程时可以不带书,但我并不是说大家可以不作预习。有时候看到一些学员预习不做书也不带,上课时候听的内容似是而非,有时候觉得他们是听懂了,但有时候又觉得他们只是听懂了我当时在说什么,而并不一定是完全理解了CMA中对应的知识点它在讲些什么。这样的话结果往往是课堂堂来听,但考试上就容易翻船。对此我给出的建议是:平时工作再忙,只要有了学习计划,哪怕抽空粗略地看一遍也行,绝对不能跟着感觉走,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对于这些建议,如果大家有什么看法或建议,欢迎下课来和我探讨探讨。

 

别钻牛角尖

    在平时的课程中,我最担心也是最怕发生的就是看到有些学员死钻牛角尖。为了减少这种“事故”发生几率,我每个课程开始的时候都会给大家讲讲考纲,希望通过考纲的讲解让大家知道CMA在每个知识点上对考生掌握程度的要求。


    有些同学,学习十分认真,笔记做得十分详细,学习态度也很好。我猜测是出于一种学习习惯,喜欢一点一点逐步把每一个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给它弄明白。从我作为老师的角度来看,这是十分好的,但这也容易把学生引入一些不必要的状况。比如,对于一些理论化的东西,书上说考试只考理论,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入到运用中去,那我们为了保证效率和进度,应该先考虑掌握考试要求的内容,等以后有空了再慢慢深入研究。而有部分同学,经常拿些问题来问我,我一看,貌似属于我们管理会计的范畴,但又不是CMA中的考试内容。我能理解他们的求知欲,我也会耐心地给予讲解,但最终还是忍不住要提醒他们:这不属于我们CMA考试的范围。


    在这里,我要声明,我并不是反对同学们拓宽知识面,相反,如果能成功地拓宽知识面,对于我们的考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但怕就怕一但钻入牛角尖,花了相当大的力气去钻研,而结果应用在考试中只是寥寥小份额,这就投入产出上来说,并不值得提倡。建议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养成通过例题或者书后的练习来辨别知识点考核方法以及难度的习惯。尽量先停留在考试要求的层面上,先确保考试通过,其他的我们慢慢再深入。

 

 

刘老师的证书观

    在证书问题上先用两句话来总结:第一,证书这东西,有总是比没有强!第二,如果你想比别人强,你就得比别人学得多!


前面一句话,我相信是多数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首先说到的一句没什么营养的话。但如果我们把它更直观地放在应聘这件事情上,就更容易理解了。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面试招聘肯定是管理环节中不可少的一门课程。特别是大公司,每年海选自己觉得值得培养的新鲜血液来充实各个岗位。

 

之所以说它是海选,一点也不夸张,从数百封履历中挑一个或者两个人入职的情况是相当正常的。这样一来,在挑选履历时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求职者的背景,只会看看工作经验,如果是应届毕业生,那么可能还看看学校和专业。而在这个时候,选择其实是比较盲目的,那些平庸无奇的履历很容易被淘汰。如果有些证书来充实你的履历,你就很可能在海选的时候入围,获得面试的机会。那后来如何发展,就要看你自己了。这里需要点明的是:如果你和你的竞争对手们的资历履历都差不多,那被淘汰也是很正常的,一点争取的机会都不会有。这说来是有点残酷的。但我们为了赢得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就必须突出差异化。证书在招聘的环节上就是为了起这个作用的。结果证书后一句话,是讲到考证的实质的。

 

我相信有很多人真的就是为了考张证书而去报名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结果证书一堆,反而不知道干嘛。也有些人,为了考个权威证书傍身,什么苦都吃了,结果职位拿到了,却很快被公司劝退。这些都说明什么?证书的权威性从何而来?不会是因为它有多难考。如果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个特别难的证书给拿下了,那也只能说明你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这些其实都不能代表你肯定会有怎样怎样美不胜收的发展。学以致用,关键是用,用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在后一句话中,我们说的是如果你想比别人强,你就得比别人学得多,而不是说你就得比别人考得多。


也会有人提出质疑说很多很厉害的财界高管都背着一长串的证书,所以我考那么多证书之后,就具备了坐上那把交椅的资格了。大家想一想,这个逻辑是不是正确?呵呵,我们往往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在某一些方面有些力不从心,才考虑选择一些与当时需要比较贴近的证书来进行充实,这才会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我们看到的那些CFO们,他们名字后面每一个资格,都代表他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选择的解决方法。这才是证书存在的实质原因。

 

 

 

享受CMA带来的辛苦

    从做讲师的第一天起,其实就注定要失去一些东西。我也有过很累的时候,久病不愈,本身上班就很累了,晚上还要为学员答疑,准备周末课程资料,礼拜六礼拜天的一大早出发,讲上一天,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真的想过放弃。


    也有学员会问我,等他考完是不是也能做老师?我想说,每个人都可以做老师,但首先要学会的是享受CMA给我们带来的额外的辛苦!


    走上兼职讲师的道路已经超过6年,执教CMA也4年多了。过程中认识了许多的学员,有些毕业后也成为了同行与朋友。回想自己当年学习CMA的时候,也能从自己的学员身上找回那一刻的认真和努力。我在考CMA的时候完全没想过自己要做老师,更没想到现在的我会那么努力地做着CMA讲师而乐此不疲。加班到半夜,回到家还要赶一赶下周末的课件;处理着工作时发生的一些事情突然会想要应用到讲课中去;出差的时候还会拿出模拟考题细细地组织讲解思路,这些辛苦在如今的我看来,似乎都已经成为了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我现在正是在怅然自若地享受着这种CMA给我带来的辛苦!

 


  文章来源:高顿,更多CMA资讯【请关注高顿CMA】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未加入此版权信息,盗版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免费视频 CMA报考视频管理会计案例实践课职业发展指导
高顿CMA认证官全程视频指

Martin 高顿CMA认证官 免费

两分钟带你看懂管理会计

ima协会 财务总监兼副总裁 免费

cma对财务人员转型的价值

小安 大众财务顾问 免费

CMA直播课堂—企业如何实

Kroos 央企高级财务经理 免费

企业成本差异分析及案例

Maggie CMA持证人 免费

数学原理在财务管理中的

Andrew 500强财务总监 免费

“十三五”规划对财务人

凤夙 高顿教育CMA知名讲师 免费

管理会计对财务人员转型

李品 卡特彼勒、大众高级财务顾问 免费

初入财经职场快速进阶必

Jack Wang 财务经理 免费

CMA报考指南
课程中心
CMA学习工具
学习资料下载
cma备考资料

新手指南+备考经验
思维导图+学习笔记
独家题库+名师精讲
核心词汇+常用公式
独家考点+易错题 一键打包领取

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