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言】韩同学在这次的2月P2考试中以380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了考试!她是我们的面授班学员,背景是“三无”,作为不是上海本土的学员,每周上课都一早从杭州赶到上海财大的校园,参加我们CMA课程的学习。不说其他,单这一种学习精神就值得我们好多同学学习了吧~这样勤奋努力的同学是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一起来看下吧。
【前言】
四个月前,我连Asset=Liability + Equity都不知道。四个月后,我基本结束了Part 1和Part 2的全部课程,并在2.28参加了P2的考试。一路走来感触太多,以至于我有点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来梳理这一段历程。
如果把这四个月的学习过程看作一项investment,并且将考试结果看过最后的return的话,以我当时相比其他candidates的状况而言,这无疑是一项比较risky的investment。
但如果将整个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和对心智的磨练看作return的话,这无疑是一项ROI较高的investment。
【关于前期的心理准备】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将这四个月看作一场战役,那么你的敌人不是书里的那些理念和公式,而是你自己。在我们做重大决定前,**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便从容应战。
我的优势:
1、 还没孩子,加班不多,时间相对充裕;
2、 还算耐心--长期作业的必备素质之一;
3、 英语还行,老美写的东西基本能看懂;
4、 住在学校附近,还可以背着书包,装着学生模样,混迹于宽敞温暖的空调教室。
我的劣势:
1、 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使得前期的setup cost剧增;
2、 不在上海,来回奔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成本;
就如财务比率分析仅仅是财务决策分析的一个起点一样,对自身条件的分析也仅仅是第一步。我需要做的是尽量有针对性地amplify自己的长处,overcome劣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得整个过程更加可持续、有效地进行。
人在过得太顺利的时候,往往无法认识不了自己,只有在困难面前,才能发掘自身的潜力和价值。我挺乐意将自己放在一个相对“不利”的局面中,“跟自己斗”也算是人生一大乐趣。
对于劣势1,我的想法是类似于边际递减效应,越是相对陌生的领域,在start-up阶段,获取新知识的效率越高,提升的空间越大,所以这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优势,只是意味着为了应试,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对于劣势2,有一种理论说,人的惯性思维是由于神经网络中两个神经元结点之间固有的最短路线的作用。而当人在旅途或者在运动的时候,神经元活动是最活跃的,两者之间的固有路线的作用减弱,人在此时接收新知,产生新想法的能力是相对较强的。这么想想,奔波的疲惫感就不再那么明显了。
另外,在我们pursue某个goal的时候,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过于看重结果,“非过不可”的思想负担会让前行的脚步变得沉重,最后不但容易丢了goal,还会丢了自己。我经常提醒自己,别轻易地受制于它人它事。我只是欢迎它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表示,没了它我的生活就要受到很大影响。
【关于整个准备过程】
(一) 耐心,信心,节奏。
我对耐心和信心的理解是:允许自己在某短期内状态不佳,但坚信自己能调整过来,并且能长期地不骄不躁地坚持“疲劳-调整-兴奋”模式。
村上春树说过:“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然而要让惯性的轮子以一定的速度准确无误地旋转起来,对待持之以恒,何等小心翼翼亦不为过。”
之前,每天早上起来都会看一会儿书,晚上回来也会看,基本上没有一天断过(除了过年那几天),连去厦门跑步的飞机上都还在看公司重组、股票分割之类的内容。累的时候可以少看一些,但是不能一点都不看,不然状态容易丢失,re-setup cost太大。
如果某一天效率特别高,我基本也会“适可而止”,不会提前把接下来几天的任务都看完。因为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如果前一天看得特别high,那么,第二天很可能就得瑟地觉得自己提前完成任务了,就不看了,相对于“大起大落”,我更倾向于“细水长流”。
上课的时候一直尽量保持七分懂的状态。如果太懂了,就会觉得讲的东西没啥意思,不能保持兴奋点,会累得睡着。如果一点都不懂,就会打击自信心,也容易睡着。
这样的状态一直保持到临考前。考试前夕,请了差不多一周的假,除了第一天会了个朋友外,其余基本上每天泡在教室12小时左右,中饭不是外卖就是方便面,活动范围仅限位置的方圆50m以内。
(二) 计划,执行力,自我激励。
“You cannot manage what you cannot measure.”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列checklist,每做完一项就把划掉,每划掉一项就很开心。
有时候很辛苦地才啃掉了一个tough nut,就会买点东西奖励一下自己。东西不用太贵太大,可能只是一双可爱的袜子,一个精致的本子,一场难得的电影。这些东西像一个个小杠杆,持续地撬动着我接下来环环相扣的学习计划,使自己的心逐渐地适应一种“输入-反馈-输入”的良性循环。
(三) 用CMA的思维武装自己,用CMA的思维反思生活。
(Arm yourself with CMA mindset.)
与其让自己辛苦地去迎合CMA的思维,不如让它去经受生活的考验。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如果你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某个理论的原型,那么理解它就不是难事了。这样的思维渗透在之前的叙述中已经略有体现,这里再举几个例子。
1) Sensitivity Analysis的本质是研究在保证其它所有输入变量都不变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对最后的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即,如果y=f(x1,x2,…,xn),当其它x都不变的情况下,如果xi变化,y会有什么变化。这种思考方法在考察很多财务指标时都有用到。
如果把y看作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度,x可以是工作,学习,身体状况,各种物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你的内心会有何反应?比起生活,影响关键财务指标的因素分析就显得更加简单些了。
2) 在讲到对金融证券或者公司的估价时,有两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A key concept in valuation is that the value of an asset (the price of an asset) is the present value of all future cash flows associated with the asset, discounted at the appropriate rate of return.”对于投资人,要产生未来cash inflow,必须有先期的cash outflow,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可能收益或损失也越大。影射到生活中也是如此,要想得到,必需先有付出,付出越多,风险越大,可能的收益或损失也越大,所谓的“夜长梦多”,“放长线,钓大鱼”都与此有些相通。另外的启示就是应该以长期投资的眼光看待生活,投资你的身体,投资你的心智,这样活着也许更有些盼头。未来的你肯定会感激现在努力着的你。
另外一个是提到了收益持久性:“Earnings persistence is a measure of how well current earnings predict future earnings. The trend of incom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ize. Earnings that fluctuate up and down with business cycles are less desirable than earnings display a larger degree of stability or persistence over the business cycle.”这与我的生活观相近,稳中追求持续的进步。希望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计划稳步前进,不要太受外在的影响;不奢望有迅速的突飞猛进,也不希望轻易地就被严重打击到。这一点与丰田的kaizen(small & continuous improvements)的思想一致,改进可以微小,但是一定要有持续性。<